每次聚會一群口味迥異分別好酸甜咸鮮辣的朋友聚會,每到飯點,總是會有一段讓人頭疼的對話。
“不吃辣?”
“不鮮不食?”
“雞鴨魚牛羊都想吃?”
“那么到底吃啥?”
“吃火鍋吧。”
火鍋大概是包容度最高的飲食形式了。國人與火鍋如此親近,不管是日常在家有啥煮啥的隨性,還是親朋好友逢年過節圍爐而聚的熱鬧,火鍋里有著你我豐富的集體記憶。
火鍋很簡單,不挑人、不挑場合、不挑口味;
火鍋也很復雜,小小一口鍋里,裝下了人生百味和說不完的故事。
由文明之初的“共火而食”,發展至今日的“圍爐而聚”,吃火鍋這件事不僅是為了滿足溫飽,更充滿了儀式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而未來的火鍋店,應該具有怎樣的氣質?
也許,一切的形式最終都會回歸于文化本身。
追根溯源,回望我國文化中對于飲食的樸素認識,即是“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于吃的執著和情結,讓吃的過程伴隨著種種看不見的秩序,并進而形成了千百種迥異的氛圍。
因此,設計師以“禮樂”為靈感,讓火鍋這一悠久的飲食傳統與儒家文化中流淌了千年的血脈產生共鳴,打造一個克制、雅致、能引起文化認同的餐飲空間,讓設計回歸文化,致敬文化。
海底撈觀瀾湖新城店以“禮樂”為核心,結合地域,以嶺南建筑為靈感,將其一一抽取、解構,再將海底撈品牌和火鍋本身歡聚、愉悅、周到、個性的文化氛圍滲透到每個細節,讓吃貨們“吃火鍋”這件事變得更純粹。
在有限的空間里,適宜的尺度,讓空間呈現出秩序感。在去除符號化的表象后,留下的即是情感與精神本身。嶺南建筑的氣質,不在于某種具體的形態,而在于深層次的精神與傳承。
置身于有氛圍的空間中,細節往往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飲食一事,既是日常,也是儀式。不需要特地強調,只需從生活中信手拈來,去其形,留其意,便是你我的共同記憶。
什么樣的空間會讓使用者愿意多停留片刻?除卻基本的功能上的舒適性與合理性,也許是更深層次的需求即是情感上的共鳴。在一個充滿似曾相識的親切感的火鍋店,與三五好友齊聚一堂,感受飲食、建筑在禮樂這一文化脈絡下的隱隱共鳴,讓吃這件事更自然和純粹。 |